国营惠阳机械厂研制的第一副金属螺旋桨桨叶——“奋发”530
在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飞机螺旋桨的演变就像一部精彩的传奇故事,而我国木质桨叶向金属桨叶的跨越,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话说在早期,木质飞机螺旋桨桨叶那可是航空制造界的“主力军”,但它却有着一堆让人头疼的毛病:就是原材料供应运输困难、木材出材率低、资源浪费严重、材料价格昂贵,而且材质性能试验工作量大、工艺过程复杂,室温和湿度控制要求严格、生产周期长、使用寿命短。
就拿国营惠阳机械厂(现中航工业惠阳)来说,他们生产的第一副木质桨叶出厂价格高达3.8万元,其中木材成本就占了1.8万元。而同型号的苏制桨叶价格却只有3000元,这差距简直就像天壤之别。也正因为木质桨叶有这么多缺点,国外早就广泛采用金属桨叶取代木质桨叶。
鉴于此,聂荣臻副总理和第三机械工业部刘鼎副部长,早在1962年末即向国营惠阳机械厂提出:要尽快研制金属桨叶,甩掉木质桨叶。1963年4月14日,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总技术处召集有关单位,就金属桨叶代替木质桨叶问题举行专题会议,对以AB-7H-161金属桨叶代替B509-Д9A木质桨叶,研制金属桨叶和玻璃钢桨叶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。经局党组同意,由国营惠阳机械厂成立一个由20人组成的专门研究小组,抓紧安排试验任务。1963年11月11日,刘鼎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工艺布置调整问题,再次强调以金属桨叶代替木质桨叶,要求国营惠阳机械厂争取把木质桨叶全部甩掉,全部变为金属桨叶。
1963年4月,国营惠阳机械厂组织力量进行初教6飞机用金属螺旋桨的研制,并命名为“奋发”530螺旋桨。当时国营惠阳机械厂第一副木质桨叶正在摸索试制阶段,新厂房还未建成,技术不成熟、人员不足、参考资料少。在这困难重重的情况下,经过认真分析,重新确定了设计原则,采用硬铝实心结构方案。在研制过程中,工厂连闯了风洞、计算、制造、测量设备、试车、试飞、排振等7关。1964年初,工厂开始投入桨叶试生产加工。由于是第一次加工金属桨叶,毛坯和设备条件较差,工人和技术人员都没有经验。为了加快加工进度,工厂提出全厂搞科研的号召,坚持土法上马,土洋结合。桨叶采用自由锻毛坯,余量达40毫米,没有靠模铣就用手工一点一点抠出来,没有弯曲校正机就用液压千斤顶校正。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主动加班加点,苦战了3个月,到1964年“五一”节前,终于制成了3副桨叶,并于6月和7月分别在国营湘江机器厂(现中航工业南方)国营洪都机械厂(现中航工业洪都)进行了对比试验和对比试飞。
为了进一步考验金属桨叶在外场条件下的使用情况和配套性,1965年2月在空军第六航校进行飞行试验鉴定,共飞行了7小时12分,22个起落,历时12天。结论是:金属桨叶工作正常,与装用原木质桨叶相比,无显著区别,可以满足初教6飞机的性能和配套使用要求。
1965年5月20日,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以(65)航定字2/1011号文正式批准“奋发”530金属螺旋桨设计定型。第一副金属桨叶的研制成功,在我国航空螺旋桨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。
高忆配资-高忆配资官网-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-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