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解放日报
王娟
王娟
随着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,数智时代正在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,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与挑战。高校作为知识传播、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,教师队伍的素养直接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成效。
《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将高校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,推动教师站在学科前沿开展教学、科研,创新教学模式方法。这给数智时代高校教师的素养转型指明了方向。
角色重塑
在传统工业时代,教师主要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,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被动接受者。数智时代打破了这一模式,教师逐渐从讲台上的权威转变为学生身旁的协作者。面对变革,教师的角色定位需要积极革新,努力引导学生善用技术而不依赖技术。
一是从“知识霸权”到“认知导航”的范式转换。传统课堂中的教师“权威光环”,很大程度源于知识信息的不对称。在“知识平权”的趋势下,教师的核心价值有必要转向引导学生建立认知坐标系。伴随“知识祛魅”过程,教师从“标准答案的提供者”转变为“认知路径的设计者”,课堂重心从“记住什么”更加转向“如何思考”。
二是从“课堂主宰”到“学习共同体首席成员”的关系重构。当慕课、虚拟实验室等重构学习场景,教师与学生的空间位置变化(从讲台到教室中央)隐喻着二者关系的深层变革。这种转变的本质是教师从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”进化为“学习共同体的协作者”,教师的角色标签也可从“授课教师”转变为“研究伙伴”。
三是从“技术旁观者”到“人机协作架构师”的能力跃迁。面对学生日均使用AI工具3.2次(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24年数据)的现实,教师理应完成从“技术抗拒”到“技术共舞”的认知革命。通过“示范—引导—升华”的三层架构,构建“人工—AI—人工”的闭环赋能系统,使学生既掌握技术工具,又避免思维同质化。
能力支撑
角色转变需要能力支撑。根据教育部发布的《教师数字素养》行业标准,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包括五大维度:数字化意识、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、数字化应用、数字社会责任、专业发展。
一要提升数字化意识,触发教育变革的认知引擎。作为数字素养的“元能力”,数字化意识体现为对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前瞻性认知。其核心特征表现为:技术敏感性,能敏锐捕捉生成式AI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价值;教育洞察力,理解数字技术对教育公平的重构可能;未来预见力,主动研判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挑战。
二要强化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,实现从工具操作到原理认知的跃迁。这要求教师积极突破“会用PPT、能传视频”的初级阶段,建立“技术—教育”连接的知识图谱,理解教育AI的底层逻辑,具备基础的技术适配能力,努力将技术特性转化为教育优势。
三要关注数字化应用,加速技术叠加到深度融合的范式转型。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,需要将学习行为数据转化为教育决策依据,构建“人工+AI”的协同工作流程,并利用技术创造新教育生态,实现深度融合的范式转型。
四是践行数字社会责任,坚守技术应用中的教育伦理。当教育数据采集、AI决策介入教学过程,教师必须成为技术伦理的守门人。比如,有意识地加强数据隐私保护,对学生个体数据进行脱敏处理,警惕算法偏见对教育公平的伤害,在人机交互中保持教育温度,实现人文价值守护。
教学重构
教学实践场域暴露出的实践缺位、应用错位与工具越位,本质上是技术逻辑与教育规律的冲突显化。课堂价值重构的本质是将教学重心从“知识容器”转向“思维工厂”。
一是构建“生—师—机”三元协同教学模式,重构教育生态系统。突破传统的“师—生”二元结构,建立三者动态协同的新生态:学生在AI支持下实现“主动知识建构”,教师从“知识传递者”转型为“意义建构教练”,AI承担“知识脚手架”功能。通过“学生敢问—AI会答—教师深导”的闭环,明确角色分工与能力互补,实现认知深度的螺旋上升。
二是推进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设计,破解标准化教育困境。针对学分制下学生的多元需求,构建“数据采集—智能分析—精准干预”的教学体系;利用教育大数据平台实时追踪学习轨迹,辅助动态学情诊断;根据诊断结果生成个性化学习包,实现智能资源适配;探索弹性进度管理,允许学生在“知识掌握度达标”前提下自主调整学习节奏。
三是重构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,回归教育本质功能。当知识获取变得即时化、碎片化,课堂需要聚焦“机器难以替代”的核心价值,构建“三维度价值坐标系”。比如,通过设计“AI无法直接回答”的开放性任务,构筑思维发展场;通过具身化教学建立深度连接,构建情感共同体。
进一步看,数智时代的教师素养转型,不是简单的能力叠加,而是教育主体性的重新确证。当教师从技术的“适应者”进化为教育生态的“重构者”,当课堂从知识的“传递场”转型为意义的“共创空间”,技术赋能之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、智能工具与人文关怀共振,最终指向的是“培养完整的人”的教育本质。
破局之道,始于技术适应,成于教育重构。唯有在技术浪潮中锚定育人初心、在能力升级中锤炼核心素养、在课堂实践中创新教学范式,才能真正成为数智时代的教育“摆渡人”,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涌流中驶向更具人性光芒的未来。
(作者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[高等教育研究所、学科建设办公室]高教评价研究室主管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)
高忆配资-高忆配资官网-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-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