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前往石井镇时,镇领导向我讲述了镇西一座破败寺庙的历史。据说,这里曾计划通过筹集资金进行修复,但由于该寺庙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相关上级部门并未批准。历史上,这座寺庙曾是鲁南军区直属医疗所的所在地,经历过战火与艰难岁月。听闻此事,我决定亲自前往探访。
从石井镇出发,沿着公路往西行驶大约5.5公里,经过老宅子村再转向南,沿着一条崎岖的田间小道前行,经过七拐八弯,最终来到一个不起眼的山洼处。这里便是荆山寺,也是鲁南军区直属医疗所的旧址。荆山寺位于一片被群山环绕的山洼之中,周围的槁草已经高得足有一人多高,行走在这片荒草丛生的土地上,几乎难以找到落脚之地。寺庙周围三面被低矮的山岭环抱,只有西面相对开阔。寺庙外,有四块石碑立在小路两旁,见证着这里的历史。
展开剩余84%昔日的寺庙建筑已经十分破败,部分房屋的屋顶已经坍塌,曾经的辉煌几乎已不复存在。唯一仍矗立的,是一棵古老的大银杏树,树干苍劲挺拔,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。当地政府已经将其认定为古树名木,见证了荆山寺的悠久历史和鲁南军区医疗所的艰苦岁月。在寺庙南侧的山崖上,还孤零零地生长着一棵树,远远看去,似乎也被列为“古树名木”。由于周围草木丛生,难以接近,只能远远地眺望。院子里散落着一些条石,或许是当年医生用来碾制中药的石碾吧?
荆山寺历史悠久,自古便以“岩阿秀异,松竹光萦”的美景而著称,坐落在荆山东麓,山清水秀,环境幽静,深得人们的喜爱。史料记载,荆山寺的创建时间大约是在公元509年,正值五代十国时期,建寺时间与附近的岐山寺相近,可以推测当时统治者大力推动佛教活动。即便是偏远的费县,到清康熙年间,境内的佛寺数量已达到51处之多。
据《玉泉院记》一书记载,金代时,有一位天竺僧人路经香城,看到此山景色奇异,便慕名来到荆山寺。当他来到东麓时,发现泉水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,站在泉水旁,似乎能听到佛钟的声音,云雾缭绕中,仿佛有佛像显现。他坚信这座山中藏有佛像。东侧的山崖下确实有一处泉水,泉水流量较小,但却清澈见底。
荆山寺经历了多次修建,殿堂和寺院不断扩展,逐渐壮大。南方的抱犊崮庙宇与之相媲美,北方的青龙山玉皇庙则与之争雄。寺内曾有一泉自西壁石隙中喷涌而出,水流经过大殿屋下,发出淙淙的水声,给人一种恍若仙境的感觉。如今,西侧石砌的水渠或许便是史料中所述的那股泉水流经之处。
在银杏树东侧,有一口古井,或许是鲁南军区直属医疗所日常用水的来源。清代梁邱进士李锡介曾在《重修玉泉院碑记》中提到,荆山寺东麓有一泉水自悬崖下流出,穿过寺院并东流,命名为“玉泉河”。泉水潺潺,供寺庙用水,直至清代嘉庆年间,西楼如来殿和关圣帝君殿得到了重修。
荆山寺位于费、滕、峄(现枣庄)交界处,这一位置在历史上颇为重要。清咸丰年间,鲁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,寺庙成为了不少抗清起义军的栖身之所。民国初期,尽管当地的绿林人物进行一些盗匪活动,但他们并未破坏寺庙设施,庙貌依旧如故。
抗日战争期间,鲁南军区司令部曾驻扎在费县梁邱镇孔家汪。王麓水政委亲自骑马来到荆山寺视察,发现这里环境安静、风景宜人,决定在此建立军区直属医疗所。1944年夏,军区卫生部部长李志光与县长陈筹商议后,开始在寺庙内修建病房和工作房,到了年底,几排简陋的平房建成,军区直属医疗所正式迁入荆山寺。
当时,医疗所的条件非常简陋,设备不全,药品匮乏。很多扩创、截肢等手术只能由部长和科长亲自操作。由于战时伤员增多,病房不够,当地政府帮忙增建了70多间草房。虽然条件艰苦,但依旧接收了大量的伤员。根据回忆,到了1945年,医疗条件稍有改善,医院能够接收150多名伤病员。医疗所的人数也逐渐增加,最多时曾达到200多人,成为沂蒙地区最大的部队医院。
随着战争形势变化,鲁南军区卫生部直属医疗所最终在1947年随军区机关撤离,院址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破坏。今天,荆山寺附近的烈士陵园依然矗立,墓碑上刻着那些在医院治疗时不幸牺牲的烈士们的名字。荆山寺的烈士陵园内保存着63座烈士墓,其中大多数烈士都年纪轻轻,来自枣庄、临沂等地,英勇地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
其中最为人们所纪念的便是王麓水将军。他年仅32岁便壮烈牺牲。王麓水曾任鲁南军区党委书记,带领部队消灭了多位混世魔王,曾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。滕县一度为纪念他而更名为麓水县。王麓水的墓碑至今矗立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。
如今,荆山寺的玉泉水依旧流淌如昔,昔日的寺庙大殿遗址和两排破败的房屋,仍默默诉说着这里曾经经历过的抗日战争岁月。如果能够尽早修复,这里将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让更多的后人了解那段光辉的历史,铭记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而献身的英雄们。
荆山寺所在的这片红色土地,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,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育资源。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,牢记先烈的牺牲精神,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发布于:天津市高忆配资-高忆配资官网-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-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